10月26日,中国教育报以《平博手机App多措并举 创新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》为题,报道我校围绕“五维一体”特色创新模式,精心构建具有轻工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。原文如下:
平博手机App立足地方本科高校使命,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围绕“五维一体”特色创新模式,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精心构建出具有轻工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。平博(中国)通过学科交叉融合、产教协同育人、数智赋能教学等创新实践,培养了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
创新培养模式—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构建个性化与精准化培养体系
为加快人才战略的进阶升级,平博(中国)通过“需求导向专业动态调整”“产教研深度融合”“虚实教学驱动”“‘双师双能’师资培育”“质量闭环动态监控”五级联动,构建具有轻工特色、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“五维一体”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锚定国家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”与“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”政策导向,结合平博(中国)学科优势设置拔尖创新实验班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,为每名学生配备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,提供“一对一”精准指导。
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,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“动态化培养监测体系”。通过跟踪记录学生课程学习、科研实践、竞赛参与、实习实训等各阶段数据,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,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模型,为学生制定“一人一策”的个性化培养方案。
突破学科交叉—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打造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
立足区域产业需求与平博(中国)特色,确定学科交叉方向。围绕“食品加工万亿级产业”“先进材料产业集群”等需求,重点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生物学、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,重塑人才培养方案。
构建“交叉学科课程体系与科研平台”双支撑机制。在课程层面,设立跨学科核心课程群,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联合授课,采用“项目式教学”,引导学生围绕真实产业问题开展跨学科协作。在平台层面,制定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》,推动国家、省部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,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国家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在实践中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。
深化多元协同——以区域产业升级为抓手,重建实践教学与协同育人机制
构建“校企协同、供需匹配”的育人体系。聚焦产业复杂工程问题,重构实践教学体系。通过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,分析毕业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短板,从“基本知识层、专业知识层、能力应用层、综合拓展层”四个维度,优化理论课、综合实训、生产实习等教学内容,形成“基础知识支撑+实践能力提升”的课程矩阵。
汇聚行业优秀资源,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。主动对接区域龙头企业,通过“共建平台、共设项目、共育人才”实现深度合作。同时,以“创新创业实践”为载体,联合企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,指导学生围绕产业痛点开展创新设计,将毕业设计(论文)与企业实际项目结合,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产业问题中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,实现“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”的同频共振。
升级对外合作——拓宽国际视野,拓展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
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打造国际化培养品牌。依托自身优势学科,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,如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合作开展“食品科学与工程”专业本科教育项目,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,实现“中外课程互认、学分互通”。
拓展国际交流平台,丰富学生国际化体验。加强与国外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建立“国际联合实验室”“海外实习基地”等平台,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科研合作、海外研修的机会。通过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吸引海外留学生来校学习,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与实践活动,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。
创新数智赋能——以教育数字化为契机,构建智慧化培养与评价体系
依托数字化平台,构建智慧化教学资源体系。通过超星、雨课堂等平台,建设“核心课程资源库、多元教学案例库、企业复杂工程问题库”,构建“课程—专业—学科”三级知识图谱,实现知识点与前沿科研成果、企业真实案例的精准关联。
强化信息技术赋能,完善动态化人才评价体系。建立“人才培养大数据平台”,汇集学生学习、科研、实践等全维度数据,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“持续改进”理念,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。将数智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,实现“教学资源精准推送、教学过程实时监控、教学质量动态改进”,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。
未来,平博手机App将持续深化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创新,多措并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创新型人才,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链接地址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5-10/26/content_144742_18989809.htm



